口译按大类可分为同声传译(又称同步翻译、会议翻译,简称同传)和交替翻译(又称连续翻译,简称交传)。同传,顾名思义,即基本同步地实现对讲话者发言的口译,多用于**会议、专业研讨会等场合。鉴于同传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求,专门的培训和大量的练习都不可或缺。
目前的各类培训项目中,国内政府和欧洲委员会的合作项目就其历史和所训学员人数而言是影响较大的一个。 该项目时间为5个月,从翻译技术上讲,整个培训分为记忆练习、笔记介绍、交替(连续)翻译和同声(会议)翻译四个阶段进行。**阶段,老师(欧盟的职业同传译员)要求学员在不作笔记的情况下,集中全力于分析和领会所听内容,然后口译成文,旨在训练记忆。选材上由逻辑性较强、以一二三贯穿全文的篇目到以内在联系为主、整体感鲜明的段落,循序渐进。第二阶段,老师们讲解了为什么记笔记(提示难点,突出逻辑),记什么(时态、关联词、数字等),怎么记(尽量用目标语言加符号)等基本问题,又启发性地提供了他们惯用的一些符号,供学员参考和发展适合自己特点的笔记体系。如"!"表示"but","□"表示"a
country","√"表示"agree","⊙"表示"point of view, opinion"。第三阶段,学以致用,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笔记,又通过优化了的笔记系统提高翻译质量。老师和中方的访问学者配合采用英-中-英或中-英-中的三角训练方式,通过原文和译文之译文的对比找出交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行之有效。第四阶段,阐释了同传和交传的联系与区别,即交传是同传的基础,同传是交传在特殊场合下的应用。学员轮流进同传箱练习,老师们随后进行评论、纠错,提出指导性建议,如记忆力较好的学员可以落后于讲者一句话左右再进行翻译,以便对语序做出必要调整,使译出的目标语言更符合其本身的习惯表达方式;而延时记忆力较弱的学员可采取紧跟发言人的办法,做到主要内容无遗漏;是不是要适当地作些笔记因人而异。培训期间,欧盟还提供了数次现场到会实习和听会上同传的机会,均使学员受益匪浅。
当然在实践中,一名受过训练的同传译员要较为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还需提前作好相关材料的熟悉和准备,以便实现口译过程中的快速反应。举例来说,联合国各组织机构会议和其它区域性组织会议如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亚欧会议(ASEM),包括在日内瓦举行的国内入世工作组会议(Working Party Meeting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等都有专门的词汇和术语,像MIGA-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TILF--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只有对这些先期做到心中有数,上场才能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如果为一些专业性较强、可能涉及石油、电子商务、风险投资、铁路通讯等专门领域的研讨会作同传,就更得事先热身,熟记行话。举个例子如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无线应用协议), DNS---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务器)等。
同传的难度虽然相对较大,但使用的场合较为单一,因此只要受过训练,有大量练习的基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尽量忠实地反映发言人的情绪,就能在口译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传递演讲者的信息。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 翻译界职业杀手是怎样炼成的
译员的人所不知
打造成一个知名的很好翻译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俗话说,同声传译人才都是经过“魔鬼训练”的,不是一般的翻译人员均可打造成功。译员初入道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在这段时间里,要尽快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熟悉本国和外语国家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几年之后,才能在某个行业中崭露头角。自由翻译人员李先生说,他刚入行时在翻译公司做牛做马苦熬,**长纪录是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为老板赶稿子;如今8年已经过去,他已经可以在家轻松地做一个自由译者了。若确实功底够好,获取到高级翻译学院的毕业证书也是一条途径,但人数很少。据柴明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招生共有300多人报名,但是**后只有10个人符合招生要求,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翻译人才的潜力和素质。
人们往往看到翻译人员高薪,但其背后的酸甜苦辣很多人知之甚少。为了翻译好每一场会议,他们都要提前对当天会议的内容、洽谈方双方的文化有个深入地了解。临场翻译时,要投入全部精力,容不得一点分心,还要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特殊场面。一场翻译下来,身体虚弱的人都会虚脱。而笔译人员,要坐得住,尤其是翻译上万字的专业书籍时,不仅要广泛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耐得住寂寞,遇到任务比较急的工作,还要挑灯夜战几个通宵。一位翻译的网友称:“其实,翻译是很孤独的职业。”
破解翻译两大误区
翻译不是“机器”
据上海市翻译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周晓峰介绍,当前,社会上对翻译行业认识不是很充分,当急需要翻译人才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们;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无关紧要了。确实,很多人对翻译人员的工作不够理解,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而已,把别人说的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言;翻译人员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对比,周晓峰认为,“翻译不是机器”,一个好的翻译人员,需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把别人的观点活灵活现地翻译出来,尤其是遇到文化差异,或各个国家独特的谚语时,这时翻译人员的主动性更能凸显出来,其广博的知识容易被他人认同。
翻译不是“救火队”
经常听到社会上这样的说法,“他翻译水平真高,能到处救场。”周晓峰说,实际上,翻译不是“救火队”,救火的人员实际上很难把当场的翻译做到尽善尽美。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在做某场会议翻译时,事先要做很多功课。比如,与会务部门沟通,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席对象等,对一些专业的用语或特殊的词汇要事先准备等。有些人认为,只要学了同声传译,就可以把各行各业的内容都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些专业会议,如果不对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钻研和准备,是不可能翻译好的。
翻译人才“晴雨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表示,目前各个层次的翻译人才都比较紧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需求虽然不大,但是相应的高级翻译人才也相对比较难找;低层次的翻译人才虽然人才数量巨大,但是需要的岗位数也不少,尤其是世博会来临,对低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做兼职的翻译人才较多,导致有需要时却一筹莫展。柴明认为,根据翻译水平寻找就职岗位可以缓解市场紧缺状况,因此柴明以翻译水平和需求状况来划分专业翻译人才。
专业口译
专业口译是**高端的口译,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法庭口译,随着**诉讼、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法庭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对法律知识也有较高要求。
会议口译,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而在上海,接受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专业机构培训的同声传译人员,仅20人左右。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毕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也不过8名。对于上海每年举行的200多场**会议来说,这自然是杯水车薪。这类人才的薪资可以达到每场5000元以上,高的甚至万元以上。而在法庭口译领域,国内的高级口译人才非常紧缺。会两门或者是三门语言同声传译的人才,更是难觅。
商务口译
主要负责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经济类活动的翻译工作,基本上要求23分钟比较短的交替口译。如今,上海对外交流应接不暇,在会议旺季,会议口译供不应求。
联络陪同口译
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能。主要负责外事接待、联络安排和沟通等翻译工作。这类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世博会的召开,此类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专业笔译
属于文本类翻译,需要掌握俩个语言的文字功底,主要负责文件、合同和法律文本等翻译工作。这类人才因为企业、出版社等单位都需要笔译人才,所以需求量非常大。
文学笔译
属于文学类翻译,除了翻译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学的再创作过程,主要从事文学和艺术类作品的翻译工作。这类翻译需要经过再创作,从而形成新的词、句。
柴院长举了个例子,《海底总动员》的英文名叫“Finding Nemo”,中文直接的译名应该叫“找到尼莫”,但是却被翻译成“海底总动员”,其中夹杂了非常多的文学要素。
小语种翻译
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小语种的人才都属凤毛麟角。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泰语、意大利语等。随着世博会的来临,这方面的需求将迅速扩大,小语种翻译的人才非常紧缺。
“职业杀手”素描
往往很多人认为翻译职业就只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而已,对翻译职业存在诸多误解。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认为,具备一门外语只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的基础,需要在此之上拥有一定的翻译技能和素质。柴明颖以英语为例,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学过英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好的翻译人才。“职业杀手”除熟练掌握了一门外语外,还需要以下几个基本素质:
双语基础好客观忠实地翻译原文或源语的内容。柴明说,没有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的人在翻译时,往往在描述所翻译的内容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包含了个人的观念和意思。但是合格的翻译人才,必须要忠实讲话者的讲话意图,以便给予听者正确的判断信息。柴明特别提到,即使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把讲话者的意图客观复述,不得添加自己意见。
知识面要广翻译其实是一个“杂家”,需要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柴明介绍,在翻译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领域,如果对此一窍不通,碰到专业术语等专业领域外语将很难翻译,给翻译工作带来不必要麻烦。上海外事翻译中心副主任周晓峰介绍,翻译人员需要是个有心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知识面。
逻辑思维能力强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辨析能力,柴明认为,每一个人的讲话都有其一定的逻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对语言的逻辑要掌握,并经过合理组合,将信息通过目标语言传递给听者。有的人在翻译时出现误解、错译或漏译并不是因为语言能力差,而是逻辑思维能力差,原文中存在的一些逻辑上的关系,译者未能从字里行间、上下文关系上悟出来,所以出现差错。
反应灵敏一名合格的翻译还需要具备反应灵敏、口齿清晰等素质。如果连**基本的翻译素质都达不到,那么也就没成为一名合格翻译的潜力。
“职业杀手”发展
新手谨慎上路
对于新手而言,以一个专业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触类旁通其它专业是立身之本。“职业杀手”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某一个领域无人能及的。不要相信“我能翻译所有类型稿件”之类的话语,即使中文的文章也没有人能全部看懂。
目前在一家公司担任法律翻译的董先生称,要想成为“职业杀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翻译专业,绝不要贸然出击。刚开始入门作翻译,不论在公司或是翻译公司,不必太计较费用。重要的是选对方向,不断实践,不要忘了翻译是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行业,两三年、四五年就会很奏效。
如何提升自己
提升翻译水平的渠道有多种,如培训、参加俱乐部、与国外朋友交流、自学等。不过关键是翻译人员要有持之以恒、不怕吃苦的决心。
周晓峰建议,若有志于把翻译作为一项职业经营的话,**好参加专业培训。当前以测试人们的翻译水平为主的考试主要有下面几种。
高级翻译学院
经过层层筛选,成为高级翻译学院的学员是翻译人才**佳的选择。不过这个难度很大。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都纷纷建立了旨在培养专业会议口译员的高级翻译学院,不过,一年招生的人数都很少,如上海仅招10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淘汰。
翻译专业资格考试
从今年起,不再进行翻译系列(英语翻译、助理翻译)任职资格的评审,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正式替代目前的翻译职称评定工作。各语种、各级别均设口译和笔译考试,各级别口译考试均设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2个科目。对于想提高翻译水平,而又缺少自制力的翻译人员来说,外力约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口译考试
口译,由于其侧重口译、笔译等应用能力,一直被社会所认可。据悉,今年秋季9月17日开考的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笔试),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约5000人。其中报名英语中级口译27442人、英语高级口译14348人、日语口译601人。
业内交流
加强与同行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是迅速提升英语水平的机会。目前,上海有四个翻译协会,分别是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市工程翻译协会。翻译人才可以在这里找到知音和老前辈,进行业务或感情上的交流或请教。当然,网上这样的平台也很多,如国内翻译人才网等。尽可能地加入业内圈,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
职业杀手”瓶颈
专业术语
成为发展瓶颈某外贸公司翻译周小姐刚到公司做翻译时,看到公司的产品说明书立马傻了眼。对于公司产品机械类的术语因为平时没有接触过,好多设备的中文名字周小姐连看都没看到过,更别提翻译。周小姐认为,翻译尤其是公司翻译,经常会碰到专业术语的翻译,严重影响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谚语、成语
**难翻译周小姐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需要翻译谚语、成语,虽然中文可能就这么几个字,但是很难找到相应匹配的外文来翻译,也不可能长篇累牍地向客户解释。因此,周小姐需要经常浏览专业翻译网站,熟记某些成语和谚语的固定译法。
口音
给翻译带来困难周小姐在学校里已经习惯了标准“美音”和“英音”,然而有个老板的重要客人的“奇怪的发音”让她顿时心慌。客人的语速虽然慢,但是口音非常重,她好几次都没有反应过来,多次请求客人重复。翻译对象可能来自世界各个地区,难免带有些口音,要求翻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习惯翻译对象浓厚的口音。
文化背景不同
易造成误会个人助理兼翻译王小姐经常遇到尴尬的场面,比如外国人比较避讳年龄和薪资问题,但是国内人的习惯是在见面时会提及此类问题,不知道如何翻译。翻译不仅仅只考虑字面的意思,同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对方的文化以及习俗。
一接到某**信息高级论坛的case后,就丝毫不能马虎,我马上与主办方取得联系,了解整个会议的背景和流程,演讲人的基本背景、演讲稿或大纲,尽量多地搜集一些背景材料。当时,由于该专业会议分四五个分场同时进行,整个办公室的人员分头准备,各自整理出自己的中英词汇双语对照表,大家共享。
虽然事先我已经基本熟悉了整个会议的相关背景和专业资料,但是会议当天,我还是很早就到了会议厅,寻找既懂行又懂英语的人员进行交流。我认为,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有些专业知识光靠翻译人员是不够的,与懂行的人员进行沟通,可以解决不少专业的知识。专业翻译人员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一般来说,同声传译分两到三人一组,20到30分钟交换一次。这次,我和赵小姐安排在了一组。进入紧张的翻译阶段后,当我翻译时,赵小姐也在旁边协助,尤其是遇到演讲者讲到数字的时候,赵小姐都会及时地递上刚刚记下来的准确数字。现在,翻译对我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记得刚开始做翻译时,有一个专业术语不知道怎么翻译,思考了半天。结果,演讲者后面讲什么都记不住了,这时多亏了身边的伙伴,马上补台,迅速地顶了上去,整个翻译做得天衣无缝,所有会场的人员都没有感觉到同声传译小棚里发生的故事。
其实作同声传译非常累,有时为了翻译好一场会议,要提前作很长时间的准备。甚至经常由于考虑翻译内容而难以入睡。一天翻译下来,有时感觉人都虚脱了。不过,事后看到大家对我们翻译工作的认同,我们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