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数量的几何级数式激增、信息传播速度的飙升以及信息应用程度的深化,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进程深刻改变了翻译行业的服务对象,信息技术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逐日俱增,计算机与网络成为现代译者的必备工具。面对互联网化市场带来的空前机遇以及翻译技术的挑战,语言服务行业对新时代的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具备翻译技术能力的综合型职业化人才,这也成为摆在翻译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重任。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呈现出哪些技术特征?翻译技术能力在翻译能力体系中占据何种位置?现代译者的翻译技术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针对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翻译院系应实施怎样的培养模式?如何权衡传统翻译能力培养与翻译技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信息化时代翻译工作的技术特征
在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发展迅猛,极大缓解了传统翻译模式与日益剧增的翻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信息化与互联网化的催动下,当今翻译活动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工作形态以及工作手段已大大超越了传统模式,皆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性变化(杨平,2012:10),翻译行业可谓正在经历一场数字革命。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翻译数字革命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本地化工程技术、语料库技术、翻译协作平台技术、机器翻译技术等的普及。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目前,语言服务需求空前增长,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凸显,待译内容和格式越来越复杂。CAT技术使得繁重的手工翻译流程趋于自动化,大幅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语言技术研发的不断创新,翻译记忆工具(如SDL Trados、MemoQ等)、术语管理工具(如SDL MultiTerm、crossTerm、TermStar等),以及自动QA工具(如QA Distiller、ErrorSpy等)等CAT工具相继出现,且功能愈加强大,逐渐成为现代翻译工作中应用**多的主流工具。
(二)本地化工程技术
信息化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变,我们正在经历从文本(Text)翻译到超文本(Hyper-Text)翻译、从线性(Linear)翻译到非线性(Non-Linear)翻译、从静态(Static)翻译内容到动态(Dynamic)翻译内容的快速转变过程。越来越多的软件、网站、E-learning、游戏、手机APP等需要推向互联网市场,加速了本地化工程和技术的发展(如本地化编译、敏捷测试、多语排版等)。同时,本地化工程和技术工具(如Alchemy Catalyst、SDL Passolo、Adobe RoboHelp、WebWorks Publisher)等已经在本地化服务客户方和服务商当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三)语料库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促使语料库技术迅速发展,职业译员愈加认识到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大型语料库或以光盘形式公开发行(如LLC、COLT等),或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如BOE、BNC、TEC、COCA等)。不少商业公司竞相建设多种双语句库(如有道、句酷、CNKI、Bing、百度等)。据《国内地区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传神联合,2007)的统计,80%的译员使用在线查词工具(如爱词霸、国内译典、海词等)。语料库解决了大规模语料存储的问题,已成为现代译员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源,译员可随时查询、对比、验证海量的语言资源,提升翻译质量。
(四)翻译协作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爆炸式增长的资讯通常需要快速翻译和多语种即时发布,加速了由个体翻译向协作翻译的转变进程。在互联网技术推波助澜之下,网上交易平台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语言外包和众包模式迅速蔓延互联网。语言技术提供商纷纷开发出诸如LingoTek、MemSource Cloud、SDL GroupShare、XTM Cloud等协作翻译平台。通过协作翻译技术,实现互联网化协作和监控,共享语言资产,实现规模化翻译。这已成为当今大型语言服务企业(LSP)主要的业务处理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社区资源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语种支持。诸如OneSky、Rationwork、Textmaster、Translia等众包翻译平台,将海量的翻译任务迅速碎片化,成为语言服务行业关注的热点(王华树,2013:23)。
(五)机器翻译技术
信息的激增促使人们对机器翻译(MT)的需求也空前增长,MT技术在新闻、旅游、商贸、即时通讯等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欧盟资助的MosesCore开源项目正在互联网广泛应用;2010年底,谷歌与欧洲专利局推出了欧洲多语言之间的专利翻译引擎;SDL 推出了实时自动翻译云平台BeGlobal;2012年,微软推出了基于深层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技术的全自动同声传译系统等。这都体现了MT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智能语音翻译技术让人们甩掉传统的键盘,随时随地实现口译“自动化”。根据ProZ.com发布的《2012年自由译者行业报告》(State of the Industry: Freelance Translators in 2012),高达54%的译者在其翻译相关任务中采用了MT技术,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ProZ.com,2012)。
近年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云翻译”技术,以“语联网”(Internet of Language)为代表的翻译生产模式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典型体现(传神联合,2012)。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翻译业务、翻译知识库、分散的译员和供应商等资源整合起来,融合互联网化的语言信息资源,提供语言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势必会提升语言服务产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总之,随着信息技术在翻译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时代的翻译工作呈现出了各种技术特征,要求译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翻译技术能力,才能胜任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工作。
二、国内外翻译技术能力研究与教学现状
发展翻译能力被视为翻译教学的**终目标,翻译教学研究应建立在译者翻译能力研究的基础之上(苗菊,2007)。翻译能力研究是国内外翻译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翻译能力模型。这些研究对翻译能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既有整体关照,也有细化分析。尽管视角不同,但仍存在共识,即国内外多数研究者皆强调双语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将文学翻译作为主流的研究思潮密切相关。传统的文学翻译更加强调译者的语言文学功底、阅读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而今,随着语言服务的互联网化和商业化,实用翻译成为当前语言服务市场的主要业务,要求译员必须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提升翻译工作的效率,**产出译文的质量。
(一)国外翻译技术能力研究与教学
在国外,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翻译技术能力研究也随之跟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翻译技术能力在译员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弗雷泽(Janet Fraser)(2000)认为职业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6个技能领域:优异的语言技能、语篇技能、跨文化技能、非语言技能、态度技能、翻译理论的运用。其中,非语言技能涉及研究、术语、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萨穆埃尔松-布朗(Geoffrey Samuelsson-Brown)(2003)亦将翻译技能归纳为6个方面:文化理解、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策略选择、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其中,信息技术涉及译文生成过程中硬件与软件的应用、电子文档管理、电子商务。西班牙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2003)的修订模型包括6种要素:双语子能力、语言外子能力、工具子能力、策略子能力、翻译相关知识、心理生理因素。其中,工具子能力即指译者运用各种文献资源、信息技术,以及程序性知识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由格普费里奇(Susanne G?pferich)主持的奥地利科学基金研究项目TransComp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了自己的翻译能力模型,其中的工具与研究能力同PACTE模型的工具子能力相对应。格普费里奇(2009)更加明确地说明了工具能力所涉具体内容,如术语库、平行文本、搜索引擎、术语管理系统、翻译管理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
同时,有关翻译技术的著作陆续出版。奥斯特米勒(Frank Austermühl)(2001)在《译者的电子工具》(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翻译工作所需信息技术工具,涉及网络搜索、语言与翻译的数字资源、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语料库、翻译记忆、本地化工具、机器翻译等多项内容。鲍克(Lynne Bowker)(2002)《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实用入门》(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对各种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做了细致阐述,被视为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经典教材。萨默斯(Harold Somers)(2004)主编的《计算机与翻译》(Computers and Translation)全面介绍了各种翻译技术及其应用。柯(Chiew Kin Quah)(2006)《翻译与技术》(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着重讲述了现代翻译技术的理论与原理,将翻译技术纳入应用翻译研究的学科范围。葛岱克(Daniel Gouadec)(2007)《翻译作为一门职业》(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和索弗(Morry Sofer)(2013)《互联网译者手册》(The Global Translator’s Handbook)为翻译工作的各种信息化工具设有独立章节。
随着翻译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翻译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译员翻译能力的重要指标(朱义华,2014),这引起了国外高校的重视。譬如,欧盟翻译硕士项目(EMT)的教学大纲将翻译技术能力视为重点培养内容,并对其做了细化说明(EMT,2009)。在欧洲、加拿大(如University of Ottawa)、美国(如MIIS)等高校的翻译院系中,多设有较为系统的翻译技术课程群,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
(二)国内翻译技术能力的研究与教学
近年来,国内学者亦开始关注翻译技术能力研究。吕立松、穆雷(2007)呼吁翻译教学关注翻译市场的变化,重视翻译技术人才的培养。钱多秀(2009)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的实施做了思考。苗菊、王少爽(2010)剖析了翻译能力与翻译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探索了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中的翻译技术教学问题,并对教学实施提出了建议。王华树(2012;2013)剖析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并尝试从语言服务行业技术视域构建MTI技术课程体系。
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当前国内翻译技术教学仍停留在呼吁、思考、探索、尝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翻译教学仍以培养传统翻译能力为主,对翻译技术能力关注不够,甚至忽略了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和市场对翻译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相当之大,高校却没有给予技术人员充分重视,导致传统翻译教育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往往无法胜任现代化的翻译工作。虽然部分国内翻译院系已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其实际教学存在各种误区,譬如:过分重视Office软件的教学,过于强调语料库语言学及分析工具,忽视翻译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肤泛、不成体系等(王华树,2013:25-26)。实质上,产生这些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缺乏透彻理解和深度认知,相关研究亟待深化拓展。
三、现代译者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
信息化时代的译者,不但要拥有传统的翻译能力,还应具备娴熟的翻译技术能力。下文就从5个方面审视与剖析现代译者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以期增强认识,促进当前翻译技术教学现状的改善。
(一)计算机基本技能
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翻译职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现代化的翻译项目中,翻译之前需要进行复杂文本的格式转换(如,扫描文件转Word)、可译资源抽取(如,抽取XML中的文本)、术语提取、语料处理(如,利用宏清除噪音)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CAT工具中标记(Tag)的意义,掌握常见的网页代码,甚至要学会运用Perl、Python等语言批处理文档等;翻译之后通常需要对文档进行编译、排版和测试等。可见,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译任务的进度和翻译质量。
(二)信息检索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新的翻译领域和专业术语层出不穷,再聪明的大脑也难以存储海量的专业知识。因此,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辨析、整合和重构的能力,也即“搜商”,这也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找到急需的信息,如何通过专业语料库验证译文的准确性等,皆需借助信息检索能力。当代译员应熟练掌握主流搜索引擎和语料库的特点、诱导词的选择、检索语法的使用等,以提升检索速度和检索结果的质量。
(三) CAT工具应用能力
传统的翻译工作通常任务量不大,形式比较单一,时效要求也不是很强,所以并不强调CAT工具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翻译工作不仅数量巨大、形式各异,且突发任务多,时效性强,内容偏重商业实践,要求必须使用现代化的CAT工具。当前各大语言服务公司对翻译人员的招聘要求中,都强调熟练使用CAT或本地化工具。据《国内地区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传神联合,2007)的统计,61%的译员在使用辅助翻译工具,80%的译员使用在线辅助参考工具,可见翻译职业化进程对译员的CAT工具应用能力要求之高。
(四)术语能力
译者术语能力,即译者能够从事术语工作、利用术语学理论与术语工具解决翻译工作中术语问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复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贯穿于整个翻译流程中,是翻译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能力(王少爽,2011;2013)。术语管理是译者术语能力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语言服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译员可以通过术语管理系统(TMS)管理和维护翻译数据库,提升协作翻译的质量和翻译速度,促进术语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传承翻译项目资产等(王华树,2014:21)。因此,当代译员需具备系统化收集、描述、处理、记录、存贮、呈现与查询等术语管理的能力(冷冰冰、王华树、梁爱林,2013:55-59)。
(五)译后编辑能力
机器翻译在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中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与翻译记忆软件呈现出融合的发展态势,几乎所有主流的CAT工具都可加载MT引擎。智能化的机译系统可帮助译者从繁重的文字转换过程解放出来,工作模式转为译后编辑(Post-editing)。2010年,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对互联网语言服务供应商的专题调研表明,49.3%的供应商经常提供译后编辑服务,24.1%的供应商拥有经过特殊培训的译后编辑人员,其他则分发给自由译者(TAUS,2010),译后编辑将成为译员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当代译员需要掌握译后编辑的基本规则、策略、方法、流程、工具等。
以上是信息化时代译员翻译技术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实质上,其中的每一项能力都与译者的信息素养密切相关。信息素养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陈坚林,2010:160)。具体来说,译者信息素养即指在翻译工作中,译者能够认识到如何快速准确获取翻译所需的信息,能够构建信息获取策略,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检索、获取、理解、评判和利用信息,同时还要遵循信息使用的伦理要求。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技术能力,其本质都在于试图使用信息技术介入翻译过程,或是方便相关信息检索,或是自动化生成译文,或是对相关资源实施管理,以辅助译者将源语信息成功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减轻译者的工作负担,提升翻译生产力。
四、传统翻译能力与翻译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的迅速普及,翻译模式和目标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信息化时代赋予了翻译能力新的内涵。翻译教学如何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如何权衡传统翻译能力培养与翻译技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陈坚林(2010)针对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所做的相关研究,对于翻译技术能力培养颇具启示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思考:
**,实现传统翻译课程与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整合,平衡实际翻译教学中传统翻译能力与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切忌厚此薄彼,应构建和谐的翻译教学环境。一方面,传统翻译能力是翻译技术能力的基础。倘若译者的语言及翻译基本功欠缺,那么其对信息检索结果和信息化工具输出的翻译结果也会缺乏判断力,这势必会影响**终译文的质量。另一方面,翻译技术能力的提升亦能促进传统翻译能力的进步。比如,通过语料库技术,译者可检索到词语搭配的频率,以确定该搭配在译语中的地道程度,从而提升产出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时也巩固了译者的语言及翻译能力。应按照由易到难的次序,对传统翻译课程和翻译技术类课程实施交叉设置,相辅相成,实现两类课程的有机结合。
第二,由于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密集应用,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式必然不同于传统翻译能力的培养,应推行“学生主体、教师指导、技术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在传统翻译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方式的转变,逼迫教育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胡加圣、陈坚林,2013:12)。因此,高校应实施符合翻译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是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必须革新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在新的翻译教育系统中为二者进行适当的定位。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对于学生翻译技术能力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可采取“学生主体、教师指导、技术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重点讲解翻译技术应用的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动手操练,相互协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主动构建翻译知识,有效提升其翻译技术能力。技术在翻译技术学习过程起主导作用,计算机替代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伴,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构建者,而非被动接受者(陈坚林,2005:12)。另外,亦应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引入到传统翻译能力教学中,着力发展翻译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整合(舒晓杨,2014),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应根据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适时调整翻译技术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维系翻译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翻译工作,翻译能力将随信息技术共同进化,我们应该采取动态的视角,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研究翻译能力的构成,突破传统翻译能力研究的局限性,不断完善当代译员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提升译员的翻译综合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如果翻译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未来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譬如,泛在教学平台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朱义华,2014),云计算技术与翻译教育的整合,以及MOOC课程与线下课程的“虚实结合”,都是当前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方向。
五、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工作呈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目前多数国内高校仍停留于翻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并未充分认识到翻译技术能力在现代翻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尽管部分翻译院校已开始规划翻译技术类课程,但翻译技术师资相对欠缺,翻译技术相关硬件和软件经费投入不足,再加上多数文科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建设,还有很多相关问题亟待解决。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分析有助于澄清概念认识,走出当前高校翻译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高校翻译教育应努力实现传统翻译能力应与翻译技术能力的有效整合,构建和谐、健康的翻译人才培养系统。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现代译员的信息素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翻译教育目标,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来改善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实现高校翻译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真正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具备综合素养的现代语言服务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 14WYB015) 和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译者信息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BJ20140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