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向来冷清的翻译界,突然传来几则令人兴奋的消息。10月16日,重庆市武隆区举行了在仙女山风景区中建造“巴蜀译翁亭”的揭牌仪式。巴蜀译翁,是著名德语翻译家杨武能教授的晚年自称。他1938年出生于重庆武隆,毕生从事德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不仅翻译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魔山》《格林童话全集》等畅销多年的名著,还出版了多达11卷的《杨武能译文集》,以及《歌德与国内》等多部学术专著。2018年11月,经国内译协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正是基于杨武能的上述学术成就,重庆市武隆区政府,特决定建造“巴蜀译翁亭”以示褒奖。在风景区为翻译家建造一座亭加以勉励,无疑是好的举措。揭牌仪式当天,有25位世界华人文艺家与会,更凸显出人们对翻译事业的关注与敬重。
无独有偶,17日在青岛海洋大学,又举办了建立“林少华书房”揭牌仪式。林少华是著名日文翻译家,他曾翻译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43部作品,以及其他日文作品90多部,仅上海出版他的村上春树译作,就累计发行多达1200多万册。参加“书房”揭牌仪式的,除国内知名学者外,还有日本驻青岛总领事。这一举措,无疑充分肯定了林少华教授,不仅在文学翻译上,还在促进中日友谊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还回忆起去年秋天参加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成立“中华译学馆”盛典的情景。该馆除了开展翻译科研、举办翻译讲座、出版翻译专著外,还广泛征集收藏海内外翻译家的译作、手稿、书信、图照等史料。这在国内译界,又是一项创举。凡此种种,都令人产生既欣慰又感慨的诸多联想。
首先,译界众人多年来吁请社会重视翻译工作的呼声,已受到社会上更广泛的关注和响应。随着我国**地位的提高和**交往的日趋密切,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需要,更使得翻译工作,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不仅要提升“大语种”,还要拓展“小语种”;不仅善于沟通,还要提高话语权。广大翻译工作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必须努力以勤恳敬业的新成果,回报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期盼。
其次,精神产品的生产,同样需要树立工匠精神。翻译工作,是一种其成果供他人消费的智力劳动。既是劳动者,就必须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备严谨的工匠精神,力求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像翻译家杨武能、林少华那样,为翻译事业终身奉献、锲而不舍。当前要注意区分和正确对待翻译领域出现的某些新现象。由于市场需要和数字技术发展,当今翻译市场上出现了快餐式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这是翻译在传播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它有它的特点和特定环境的需要。市场既有需要,就应允许存在,让不同要求的翻译各行其道,由消费者各取所需。但这种翻译新形态,绝不能替代严谨的学术翻译,尤其是替代不了富含艺术想象力的文艺翻译。所以在翻译界倡导工匠精神,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后,我们对翻译事业还有几点期望。现在重视翻译,有了进展是好事,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继续给予关注和研究解决。诸如设立国家翻译奖、提高翻译实际报酬、规范翻译市场管理、严惩翻译抄袭剽窃、完善网络翻译法规、加大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数据库和开展比较语言研究,等等。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先易后难,争取创建新时期我国翻译事业新局面。
上一篇:什么才是好的文学翻译?
下一篇:如何练习翻译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