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原文是翻译的**重要的原则,但不同的译者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有所不同。
我们对忠实原文的理解包括两点:
**,要精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第二,要忠实表现原文的风格。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精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我们首先来如何忠实于原文的**点:精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这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添加、不删减、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Seven people with minor injuries have been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译文:七人伤势轻微已康复出院。
原文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就是有七位轻伤伤员已经出院。从原文中,我们无法判断这七位出院伤员的康复情况。所以译文中用“康复”来描述出院者的情况是不符合原文实际意思的。它把原文中没有提供的信息加在译文中。
我们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忠实流畅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会在必要时添加一些字词,但这种添加只是为了将原文中隐含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不是要把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塞进译文中。
所以我们在用增词法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慎重,要在意识当中把添加字词与添加意思明确区分开来。
无独有偶,在翻译过程中,有往译文中加意思的,就有因为漏译而造成意思不完整的。我们来看下面这句:
原文:”I’m shocked,”said a woman who gave her surname as Weng, laying a bouquet of flowers.”Shanghai is an orderly city and viewed as more civilized than other cities in China. ”
译文:一个自称为姓翁的女士说,就连上海这样一个有秩序的城市,并且更加文明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方。
在前面我们指出了由于添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而未能做到忠实于原文的例子。现在我们来看一句由于未能删减了原文意思而导致错译的例子。
从原文来看,这一段是在引述一位女士的话。这段引文的意思比较复杂,既有翁女士本人对上海的观感,也包括了其他人对上海的印象(由翁女士转述)。
为了能够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不同人对上海的不同认识,我们需要对原文做如下翻译:“上海是一座秩序井然的城市,并且被许多人视为比国内其他城市都更加文明的城市。”换言之,“viewed as”的意思必须要在译文中公开表达出来。但是,译者在翻译后半句时,遗漏了对“viewed as”的翻译。这就使得译文的意思少于原文的意思。
知易行难!虽然译者都知道翻译需要忠实于原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
二、在措辞上与原文风格相一致。
我们再来看看忠实于原文的第二点:在措辞上与原文风格相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却经常被一些刚刚涉猎翻译的译者所忽视。
所谓“措辞与原文风格相一致”,就是译文风格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原文的风格。
如果原文表达了一种华丽抒情的风格,那么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应选择那些优美和富于情感的词来抒发原文作者的情绪。如果原文为叙事文体,那么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注意措辞的平实与严谨。
总之,译者应该与原作者站在同一位置来观察和体验同一对象,从而更完整地传达出原作者的风格。例如:
原文:Crowds mourn stampede victims.
译文:人员踩踏,群众悲愤
这句话是原文的标题。无论是从这句话本身来看,还是从整篇文章的语境来看,它都是一种就事论事的陈述。所以,直接翻译成“群众哀悼踩踏事件的受难者”就是忠实于原文的风格。
而象“人员踩踏,群众悲愤”这样的译法就不忠实于原文的风格。mourn是指由不幸事件而引起的哀伤,是一种相对单纯的情绪。
而“悲愤”这个词则包含了复杂的意味。它不仅指向悲剧性事件,而且包含有道德审判和社会批判的意味,暗示这类事件是由不正义的原因引发的。所以如果用“悲愤”来翻译mourn,不仅偏离了原意,而且把单纯的情绪给复杂化了。
我们从这种翻译中可以看出,译者具有很好的中文功底,他也理解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他不满足于直接翻译原文,试图用对仗工整的中文笔法来修饰原文。这种对文字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在这种追求过程当中,应该留意,不能只顾及词藻的华丽而不忠实于原文。
我们再来看一例:
原文:Witnesses blamed the incident on the huge number of visitors and poor crowd control.
译文:目击者抨击事件是因为揽客群众太多和群众失控所致。
Blame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责备”。如果将blame与for/on/upon/unto等介词连用,它就是表示“把……归咎于”,是把某件不好的事与它的原因联系起来。这个原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
如果原因是事不是人,那么这种联系就不包含谴责的意味。而“抨击”是一个带有强烈谴责意味的动词,它针对的对象是人。我们无法因为庄稼歉收而抨击天气,但我们可以因为无辜者的受难而抨击恐怖分子。
根据原文,作者是要介绍目击者对于踩踏事件原因的推测,这里只是在讨论某种现象对踩踏事件的影响,并非要特定的人对踩踏事件负责,所以用“抨击”这个词就夸大了作者和目击者的情绪,并且未能意识到词语间的搭配有着微妙的关系,某些词是不能与另一些词共同使用的。
上一篇:数字口译练习方法
下一篇:如何准确翻译领导人的讲话?